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會議紀要
2017年8月10日至11日主題為“發現、設計與轉化”的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于在杭州順利召開。本次論壇是由國內知名學術網站生物谷主辦。來自全國的天然藥領域參會人員多達200余人,有高??蒲性核膸熒?、企業,投資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了天然藥最新研究與發展。講座以專家演講結合現場交流的方式進行,在為期兩天的講座中,陳凱先,徐宏喜,羅國安,張東明,賴仞,盛春泉,魏冬青,李蓉濤,任進,楊子榮,胡凱鋒,王睿,程曉東 ,楊倩春,劉琦15位專家分別就天然藥熱點研究問題做了演講,并針對“天然藥及現代中藥國際化,創新研發路徑等等”進行主題討論。參會代表踴躍提問,現場氣氛十分活躍,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圖一:會議現場座無虛席
陳凱先院士開幕致辭,對于會議的順利召開進行祝賀。陳院士指出,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是當今高科技的前沿的戰略領域,天然藥的創新非?;钴S是其中重要的領域。天然藥物是多年的自然進化中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優勢,是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新的藥品的重要來源,寶貴的資源。我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多種的植物的資源,我們也有幾千年的中醫藥的傳統,民間的醫學和民族的藥物。這就形成了我們發展天然藥物非常特色的優勢。
圖二:陳凱先院士開幕致辭
陳凱先院士還做了主題為“弘揚我國優勢特色,加強中藥研發創新”精彩報告。針對如何開展創新,陳凱先院士指出需要開拓思路,單一天然藥,復方中藥研究,前幾年好像遇到很大瓶頸,進展緩慢,前途暗淡;但近年來,通過結合新技術,新方法,通過結構改造,藥效再發現,等等多樣化路徑,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陳院士也期待本次會議中踴躍討論及交流,促進合作,推進產業發展。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針對“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展”主題進行報告。“中藥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來闡明中藥的物質基礎和藥效作用機制, 研究開發安全有效及質量穩定可控的現代中藥。中醫藥要想國際化,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成為國際藥物,就必須具備符合國際上通用的科學語言、名詞術語、檢測方法和質控標準。近年來,伴隨著中藥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各個環節?;蛐酒?、高通量篩選技術也應用于中藥新藥開發,中藥制劑已由過去的丸散膏丹向緩釋、控釋、靶向等現代制劑發展;各種先進的提取、分離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中藥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正越來越緊密,傳統中藥正在向現代中藥轉變。
圖三: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教授
天然藥物活性是藥物創新的源泉,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張東明教授,做了主題為“天然藥物化學成分與功能研究”,張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的工作,介紹了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番石榴葉,黃皮等,等研究的情況最新研究,深入的挖掘有效的成分,并進行系統的深入研究,發展出更好的新藥產品,其研究成果也展現出來了很好的開發前景。
圖四: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張東明教授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教授,從動物來源活性組分發現及研發,做了主題為”活性多肽與人類疾病機理和新藥研發”報告。多肽和蛋白類藥物目前在全球迅勐發展,其市場增長率是全球藥物市場平均增長率的2倍。有毒動物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大量的具有藥用前景的活性多肽和蛋白質,他們的作用靶標多數是蛋白質機器,而蛋白質機器是生理功能的重要執行者及主要的藥物研發靶標。利用有毒藥用動物資源(如蜈蚣、蝎子、牛虻、蜘蛛、水蛭、蜱、蟾蜍等),我們基于蛋白質機器發掘和設計活性多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活性多肽分子資源庫。這些活性多肽可:1)作為工具藥物研究人類疾病機理;2)作為分子探針研究機器結構與功能;3)用于新藥研發。賴教授的報告從非植物類型發現及開展藥物創新的工作,并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參會者的興趣,也啟發了大家開發的新的思路及視角。
圖五: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教授
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盛春泉教授,報告題目“天然多靶點抗腫瘤分子吳茱萸堿的結構優化和作用機制研究”。吳茱萸堿(Evodiamine)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天然的多靶點作用分子,但由于其作用靶點不明確,抗腫瘤活性弱,長期被藥物化學研究所忽視。我們采用合理藥物設計和化學生物學技術對吳茱萸堿開展了結構創新和機制闡明,獲得高效的Top1/Top2雙重抑制劑、首例Top1/Top2/Tubulin三重抑制劑和首例Top1/Top2/HDAC三靶點抑制劑。新型吳茱萸堿衍生物具有體內外抗腫瘤活性優秀、毒性低的特點,顯示了良好的成藥前景。
圖六: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盛春泉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 魏冬青教授“花椒素的發現及其抗衰老作用”,利用開發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軟件SAMM以及構建的中藥有效成分數據庫,通過超大規模的高性能計算和虛擬篩選,發現花椒有效成分WGX-50有可能作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候選藥物。后續通過在分子水平,動物實驗等進行開發,該產品表現出較好成藥性,最終與國內某家公司簽訂5000萬投資合同額,有望開發國家一類新藥。
圖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 魏冬青教授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李蓉濤教授“中藥多成分抗流感和HIV病毒活性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豆科槐屬植物富含喹諾里西啶類生物堿和異戊烯基黃酮類成分。喹諾里西啶類生物堿具有抗肝炎、肝纖維化,抗癌、抗炎、神經保護作用、改善心臟功能、抗微生物、抗潰瘍、抗輻射、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等。臨床應用苦豆子浸膏片、苦豆堿治療急性菌?。藶a靈片),槐果堿片治療支氣管哮喘,苦參堿治療婦科炎癥、苦參素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均取得很好的療效。近來,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表明,復方苦參注射液能夠改變控制細胞內部分裂和死亡的基因,可殺死癌細胞。
以植物藥為研究對象,挖掘抗RNA病毒活性天然分子。從五味子科、大戟科、豆科、紫草科、唇形科和敗醬科等多種藥用植物中分離得到200多個天然產物,其中新化合物60余個,發現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3個,抗HIV活性化合物8個,抗HCV活性化合物6個。發現槐屬植物喹諾里西啶型生物堿具有顯著的抗達菲耐藥流感病毒和HIV-1病毒活性,其中二氫苦豆堿的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最強。結構修飾研究后發現,雙鍵還原產物對達菲耐藥的H1N1病毒株PR8和達菲敏感的H3N2病毒株VR1679均顯示了顯著的抑制作用,作用靶標可能為核蛋白。而N-12位結構修飾衍生物卻顯示了顯著的抗HIV-1活性:對多種HIV-1包膜蛋白假病毒亞型、對X4和R5 HIV-1病毒包膜介導的細胞-細胞融合和對BMS-806耐藥和敏感的HIV-1病毒包膜介導的細胞-細胞融合均有抑制作用,為一類新的HIV-1進入抑制劑。發現苦參中的異戊烯基黃酮具有較好的抗炎活性,能明顯抑制LPS 誘導的RAW264.7 細胞NO、TNF、COX-2、iNOS的釋放,降低細胞因子IL-1、IL-6的水平,可以通過抑制IκB和P65的磷酸化,有效阻止P65入核從而抑制NF-κB信號通路,而對p38MAPK、JNK、ERK1/2信號通路幾乎沒有影響。
圖九: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李蓉濤教授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進研究員,結合我國傳統中藥中杰出的代表---雷公藤衍生物開發,作主題為“天然藥物衍生物的系統毒理學研究和應用”。通過應用多個轉基因和基因敲除動物等新模型,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1H-NMR代謝組學等新方法,從分子毒理學、藥代動力學、內源性代謝物變化、藥物轉運體和細胞信號轉導通路及調控因子等多個角度,在基因、分子、細胞和整體動物不同水平上,開展了深入系統研究,從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到臨床試驗得到了很好的驗證。研究為雷公藤衍生物特異性器官毒性分子機制提出了新觀點,為臨床安全用藥和早期預防提供了新依據、新手段,并為中藥的傳承、新藥研發、轉化毒理學研究開辟新路。
圖十: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進研究員
國家中藥現代化(上海)創新中心楊子榮主任,報告題目是“傳統藥物的創新研發路徑”,楊主任結合中心平臺工作及相關成功經驗,分享了新藥及相關產品開發的經驗。為科研成果轉化開拓了思路。
圖十一:國家中藥現代化(上海)創新中心楊子榮主任
中藥復方研究及產品開發一直存在多方爭議,清華大學化學系羅國安教授做了主題為“中藥復方化學物質組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報告。
中藥復方整體性作用特性在本質上體現為中藥與人體兩個復雜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一個更高級的系統整體,是“系統(藥物系統)-系統(生物系統)”的作用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系統-系統”的研究中藥復方研究模式。
中藥復方化學物質組學以君臣佐使藥材配伍(整體化學物質組)、君臣佐使組分配伍(有效化學物質組)及君臣佐使成分配伍(有效成分群)為3個層次遞進深入研究,表征藥物干預系統(中藥復方)的組成及相互關系,系統生物學與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等多層次的藥理藥效研究(藥理學)的信息相結合,刻畫生物系統(臨床病人或實驗動物模型)的應答過程,進一步整合分析兩個系統間的交互關系,系統揭示中藥復方(化學物質組)的變化與生物系統應答時空響應的相關性。
通過“方-病關聯研究”、“病-證結合研究”和“方-病-證整合研究”三階段的研究,開展了基于“整體觀”的糖腎方現代基礎研究,構建糖尿病腎?。―N)療效評價和作用機制闡釋模式。
圖十二:清華大學化學系羅國安教授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凱鋒,結合核磁共振技術和液質聯用技術對復雜混合物體系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天然藥物藥效物質基礎的發現、識別鑒定和質量控制以及新型天然產物分子的發掘等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在報告中分享其大量實踐工作,利用天然藥物粗提混合物的多維(二維)核磁共振指紋圖譜和液質聯用圖譜,結合模式識別的方法能夠對其中的藥效物質進行識別鑒定和信號歸屬。建立種屬特異性的已知天然產物分子的核磁共振和液質聯用數據庫,通過搜索匹配能夠快速識別天然藥物粗提混合物中已知結構的天然產物分子并發掘新型天然產物分子。
圖十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凱鋒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程曉東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藥治療自身免疫病、腫瘤等免疫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及新藥研發工作。針對“黃芪多糖對EAE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炎癥的治療作用”進行分享。
多發性硬化(MS)是年輕人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黃芪作為一種中草藥,在臨床上用于改善MS的癥狀。然而,人們對其分子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探討黃芪多糖(APS)對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炎癥的治療作用,并探討其可能的分子機制。APS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炎癥模型和潛在機制的治療作用可能與PD-1 調節相關的LS共刺激分子有關。
圖十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程曉東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楊倩春副教授針對“中藥與循證醫學在臨床研究中的關系”展開報告。中醫中藥理論與循證醫學存在很多相同之處,如中醫講求整體觀念、以人為本;循證醫學也是如此。中醫藥講的是辨證施治;循證醫學講的是求證施治;中醫講的“證”是癥狀、癥候或理解為臨床表現;循證醫學的“證”是可信的證據。運用循證醫學來完善中醫中藥理論,加快發展中醫中藥,建立中醫藥臨床系統評價體系,匯集中醫藥臨床評價的資料,建立大型中醫中藥信息數據庫。借用循證醫學研究方法,是中醫藥真正走向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
圖十五:廣州中醫藥大學楊倩春教授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王睿律師針對,天然藥及中藥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展開,相關專利文件的法律屬性,如何醫藥專利保護和法律建議。
圖十六: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王睿律師律師
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方面也是近年來的熱點。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琦教授,簡要地介紹幾種學習算法和應用于醫藥數據挖掘,特別注重藥物再利用,單一藥物和藥物組合和大型復合數據集成分析等,從另一個角度為大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及路徑。
圖十七: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琦教授
會議嘉賓還針對天然創新研發思路及效率,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等展開激烈討論
圖十八:主題討論
最后會議圓滿結束,2018年第三屆天然藥研討會將于5月份在上海召開。
- 【重點】基因毒性和元素雜質的控制策略與分析方法深入研討會
- 聚焦食品安全,守護舌尖民生 analytica China 2018促進“食”態發展
- 兩年磨一劍,十月展鋒芒 analytica China 2018傾力打造行業新標桿
- 骨科全產業鏈技術融合·產業變革——第六屆中國國際骨科、生物材料及口腔醫學產業投資峰會
- 第九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即將啟幕
- 整裝待發,閃耀盛事 | 羅氏集團將亮相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 PMIO China 2018第二屆中國精準醫學與腫瘤免疫治療峰會
- 第八屆給藥系統與制劑研發亞洲峰會
- 搶先看!直擊第十一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亮點:劉子清主任、高福院士出席新聞發布會并作答
- 鎖定抗體行業標桿——對話Abcam張玨女士及陳暉博士
- 【重點】基因毒性和元素雜質的控制策略與分析方法深入研討會
- 聚焦食品安全,守護舌尖民生 analytica China 2018
- 兩年磨一劍,十月展鋒芒 analytica China 2018傾力
- 骨科全產業鏈技術融合·產業變革——第六屆中國國際骨科、生物材料及口
- 第九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即將啟幕
- 整裝待發,閃耀盛事 | 羅氏集團將亮相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 PMIO China 2018第二屆中國精準醫學與腫瘤免疫治療峰會
- 第八屆給藥系統與制劑研發亞洲峰會
- 搶先看!直擊第十一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亮點:劉子清主任、高福院士出席
- 鎖定抗體行業標桿——對話Abcam張玨女士及陳暉博士
- analytica China 2018即將售罄,首批展商名單大公布